本报记者 刘国磊
最近,气温飙升,“热死人”这句话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但这不是夸张,热,真的可致人死亡。炎热的天气有可能使人得热射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科学有效救治,这种病的死亡率高达60%以上!
中暑的最高等级——热射病
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被称为热射病。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热射病又被分为非劳力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前者主要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中,致使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年幼、年老体弱者或有慢性基础疾病、免疫功能受损的人。后者主要由于在高强度体力活动中,机体产热与散热失去平衡,而使热射病骤然来袭,常见于炎夏中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如在户外参训的官兵、运动员、建筑工人等。
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庞艳雷介绍,每年夏天医院都会收治数十例中暑的患者,热射病就是其中最严重的一种中暑,往往表现为体温过高、意识不清、乏力等症状。持续闷热会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体内热量不能发散,造成体温突然过高,进而引起一系列很严重的生理问题,如头晕、昏厥、迷糊、脱水,出汗困难 (无汗)。严重者会造成神经系统受损、体内脏器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后果。
热射病的原因和征兆
发生热射病的原因分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从个体因素讲,比如户外作业前48小时存在急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发热、呕吐、腹泻等;户外作业前24小时存在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身体超重,肥胖者皮下脂肪厚,不容易散热,比瘦人更容易中暑。从环境因素来讲,热射病发病与高温、高湿、无风这三个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户外作业场地热负荷过重、强烈的太阳直射等。
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发生有人昏迷的情况,应立即将昏迷人员抬放至通风阴凉处,解开衣物、冷敷、扇风以降低昏迷者的体温,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高烧40℃的人要马上送至有经验的医院进行液体复苏治疗。
如何避免诱发热射病?
热射病很凶险,做好防暑降温措施,避免诱发热射病,发生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时,需要迅速将患者移到阴凉处休息,补充含盐的水,密切观察,如果1小时内症状无明显缓解,应马上就医。尤其对于一开始就比较严重的患者,如有神志方面的改变,应立即送往医院,以免错过最佳抢救机会。特别是一些高龄老人,很多有基础性疾病,有的舍不得开空调,有的因为其他原因不能开空调,结果就容易导致热射病。
夏季来临,庞艳雷建议可以这样与高温相处:
避免在高温下暴晒。酷暑时节,气温会到达极值,很多地区会突破40℃,要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间出行并减少户外活动或运动锻炼。着装选择长袖衬衫、长裤,戴上透气性好的帽子,多穿宽松、轻便、颜色浅的衣物出门,出门前往头部抹一点清凉油。
户外作业时要少量多次饮水。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少量多次饮水,不要等口很渴了才喝水,将随身携带的水壶、水杯灌满绿豆汤或淡盐水,一感觉到渴了就立即喝下,最好是每15分钟喝一次,一次400至500毫升。
工作前睡眠要充足。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容易导致疲劳。很多职业晚上还要值班,所以一定要保证充足睡眠 (七小时),睡觉时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每天至少午睡一小时,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和体力迎战酷暑。
工作间隙或结束要尽快散热。户外作业中途休息或运动结束时,要马上走到阴凉处或大树下,马上解开腰带和衣服扣子,不要扎堆儿,不要大声说话,大家的距离保持在50厘米以上,最好是单人或两人静静站着或坐着,这样可以迅速散热。
运动前补水要跟上。在日常运动和训练中,切记要及时补水。如运动员长跑、学校体育课等前两个小时饮用600毫升淡盐水或两罐功能饮料,开始前15分钟喝绿豆汤300毫升。
科学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中 (12时—15时) 户外作业;如果必须在温度较高的时间工作或运动,应逐渐增加工作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工作半小时就要休息一下,每次工作时间不要超过1.5小时。
要有一个凉快的环境。酷暑来临时,有一个可以纳凉降温的场所,在清凉的环境中待上几个小时,有利于机体恢复活力。如果家中或住处没有空调,也可以选择到商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乘凉。在晚间睡觉时也要警惕室内高温,合理调节室内温度,保证房间通风。
多食清淡饮食。饮食上,要多选择一些带苦味的清淡饮食,如冬瓜、生菜、黄瓜、西红柿等含水量较高的食物。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少吃荤腥、辛辣刺激性食物。
一旦出现热射病的症状,如果现场能够找到冰袋,可用毛巾或者衣物缠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然后将其分别置于患者颈部、腋下、腹股沟部以及腘窝等处,这样可以迅速为这些部位的皮下血管降温。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量不要尝试等着患者自行恢复,否则可能失去抢救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