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青秀区刘圩镇那床村,静谧而祥和,仿佛能听见大自然的呼吸。在欢快的蝉鸣声和微风拂过树叶的轻微声响中,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出了一阵阵“mi mi mi 、ma ma ma……”的旋律。循着声音探去,原来是村里的孩子们正在驻村工作队的队员毛兵兵的指导下,进行发声训练。
乡村青少年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乡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乡村青少年的发展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作为青秀区委宣传部派驻那床村工作队的一员,毛兵兵发现,村里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只有老人在家里负责看管,当孩子放暑假离开学校后,没有了老师的引导,只能在家里通过看电视、玩手机来打发时间。
如何让孩子们的暑假过得快乐而充实?曾任小学音乐老师的他立即想到,可以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发挥自己学过声乐的专业特长,在那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村里的孩子开设“夜校”。想法一经上报,就立即得到了刘圩镇那床村第一书记陈刚的大力支持,他表示,开设“夜校”能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培养出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怀的乡村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打铁需趁热。有了好点子,毛兵兵与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立即开展走访调查,根据孩子们的成长需要为“夜校”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每周一、周三晚开设口才课,通过启发孩子讲述有趣的故事、进行角色扮演游戏等,训练孩子们的普通话发音和语言组织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每周二、周四晚开设基础声乐课,对孩子们进行声乐训练、歌曲演唱及音乐赏析等相关辅导,培养孩子们的音感和音乐表现力,让他们在歌声中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开始,家长们对我们的课程内容感到很陌生,不知道学发音学唱歌有什么用。”毛兵兵回忆,在“夜校”招生初期,由于家长们较为欠缺对于孩子兴趣爱好方面的培养,更缺少对艺术类课程的认知,所以报名的人并不多。后来,通过张贴海报、短视频宣传以及包片干部的入户宣传,家长们逐渐了解了驻村工作队开办“夜校”的目的,逐渐同意将孩子送来补习。
经过一个暑假,“夜校”已经发展为一个20多人的小集体,最小的孩子8岁,最大的孩子12岁,每周一到周四的晚上7点,他们都坐在温暖而明亮的教室中,跟随毛兵兵一起学习科学发声和朗诵朗读。从如何正确打开口腔,到口部操的练习,再到气息的控制和声音的运用,课程内容丰富而实用。古体诗与现代诗的朗诵,更是让现场气氛活跃起来,学员们热情高涨,个个跃跃欲试。
“在‘夜校’,我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学习新东西,而不是整天待在家里。在毛老师的指导下,我学到了如何科学地发声唱歌,学会了在主持活动中自信、大方地展示自我。我觉得这比玩游戏更有趣,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刘圩镇中心学校学生苏樱琪谈到“夜校”可开心了。
在毛兵兵的悉心辅导下,一些原本内向、害羞的孩子也逐渐开朗起来。“有个孩子刚来的时候很不爱说话,甚至有一点自闭,每天上课就默默坐在角落里。为了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我就用玩游戏的方式跟她互动,慢慢引导她表达,从几个字、几句话再到主动发言,孩子现在已经打开了心扉,融入了我们的课堂,也变得越来越爱笑了。”提起班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学生,毛兵兵言语里满是欣慰。
看着村里孩子一张张开心的笑脸,刘圩镇那床村党支部书记苏朝汉也深有感触,他说:“‘夜校’致力于传授知识,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为村里的孩子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强了村民之间的联系,提升了村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氛围中,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青秀区刘圩镇那床村驻村工作队坚持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工作宗旨,为乡村青少年成长充电蓄能,照亮他们的梦想征程,让乡村青少年的成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为更好地把“夜校”办好办实,惠及民生,青秀区刘圩镇那床村驻村工作队将坚持在寒暑假开办“夜校”,并不断充实课程内容,推动乡村教育和文化建设发展。毛兵兵介绍,为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明年寒假开展的“夜校”将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体育课,如跑步、篮球、游泳等,文体结合,充实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为点亮乡村智慧、培养乡村人才助力。刘圩镇那床村党支部书记苏朝汉也表示,那床村党支部将继续发挥五星级党支部先锋模范作用,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引领那床村在文化教育和村委建设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莫鸿鲲 陆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