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世深(中)和同事一起研讨患者病情。刘国磊 摄
本报记者 刘国磊
吴先生今年40岁,但腰疼已是“老毛病”了。他在汽修店上班,工作了仅一年,就被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自己对此一点也不意外,很多工友的腰都有毛病”。
如今腰痛越来越年轻化,一提起腰痛,最常见的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或腰扭伤等。
在我国,腰痛的患病率仅次于感冒。“腰痛中又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严重和多发。越来越多年轻人也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且男性高于女性,像摔跤、撞击等一些强大的外力都会使年轻人得腰椎间盘突出症,久坐也是病因之一。”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脊柱骨科副主任裴世深说,“这种痛往往来得猛烈而突然,发作起来让人站也不是、躺也不是、坐也不是。”
被轻视的“小毛病”
“我国约八成人会在一生中遭遇腰痛,正因为发病率实在太高了,人们腰痛时第一反应就是自行治疗。”裴世深举例说,有些人会戴腰托、贴膏药,有些人会卧床休息,也有人会去做理疗按摩,直到这些方法都无法缓解症状、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程度很严重了,才会考虑去医院就诊。
“大部分患者得的是慢性腰肌劳损或腰背部肌肉软组织炎症。”裴世深介绍,有些腰背疾病相对严重,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峡部裂,还有少数患者得了腰椎感染或肿瘤。一般的腰背疼痛,绝大部分能通过自行保守治疗而恢复。但若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或疼痛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抑或是出现“警示灯”情况,比如疼痛伴随发热、疼痛放射到腿部、出现其他部位疼痛麻木等,就需要及时就医。
两类人腰痛发病率高
资料显示,专业技术及辅助人员(包括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文化从业者等)、工厂机械操作工及装配工(包括设备机器操作员、装配员、司机和工厂流水线工人等),腰痛疾病负担较高,甚至超过了糖尿病。且相较于糖尿病,人们对腰痛的关注和投入远远不够。
研究显示,对于蓝领和白领来说,腰痛的最大风险因素为搬运、弯腰、体力负担、静态工作姿势等。“腰背疼痛一方面源于微小损伤的日积月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反复扭伤。”裴世深解释道,坐着时,腰背部的张力最大,最容易造成肌肉软组织损伤,司机、白领等长期久坐,易导致腰肌劳损;而对于搬运工人、厨师等而言,长期或反复弯腰、搬重物,腰背部肌肉容易拉伤扭伤,若反复拉伤扭伤且身体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就会导致慢性腰肌劳损。
此外,医护人员腰痛的发病率也非常高。不少内科医生会长期久坐,加上工作繁忙缺乏运动,时常腰痛。很多急诊或外科的医生护士经常需要弯腰搬动病人和重物,实际上与搬运工作类似。有时一着急,医护人员顾不上姿势正不正确、腰痛不痛,也容易导致腰背痛反复发作。
以常见的椎间盘突出为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腰5、腰5骶1部位的发病率最高,约占95%。猛然扭腰、搬重物用力不当等,极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轻则发生下肢放射疼痛麻木,重则导致大小便障碍、下肢肌力下降、截瘫。所以,千万不可轻视腰疼、腿疼这些小毛病。
护腰别忘了锻炼
目前,全球已有多国立法规范相关操作流程,以减少腰背痛造成的损失。比如,美国要求越来越多的实施“不准徒手搬运”政策;英国制定规范详细介绍如何减少搬运风险,以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因工作导致腰背部长期过度负荷、不良作业方式引起的腰背痛等,还未纳入规范管理。
“当然,腰部健康最终还要靠自己来守护。”裴世深提醒,对于腰背部疼痛的患者来说,若疼痛时间短、症状轻微,且通过休息可以缓解疼痛症状,可以自行保守干预。第一,可适当卧床休息,并在休息之余采用理疗方式缓解症状,比如红外线加热等。第二,可以使用非处方口服药物、膏药等,以减轻症状、缩短发病期。但要注意的是,自行使用膏药时,应观察皮肤是否出现过敏不适等症状。虽说使用的是非处方药物,用药时也须谨遵说明书及药师指导;必要时及时就医。
无论职业人群还是其他人群,预防腰背部疾病都应做好以下两点:
一方面,要培养良好的用腰习惯。不要久站或久坐,同种姿势最多持续一小时就应活动一下身体。同时,应注意控制体重,人的体重与腰背部的负荷明显相关,体重越大、弯腰次数越多、搬的东西越重,腰背部负荷越大,越容易受伤。
另一方面,应重视腰部锻炼。运动是最好的“抗病良药”。若条件允许,有氧运动时可以选择游泳,对腰背部肌肉、全身关节和控制体重都有益。在无氧运动方面,可针对背肌和腹肌等核心肌群展开,能从根本上预防脊椎问题。年轻人可选择做平板支撑,或者杠铃硬拉等;年龄较大的人群可以做“小飞燕”、臀桥等动作。对于已经出现腰背疼痛的人来说,在急性期过去约3周后,就可以开展腰背部肌肉锻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