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4G同步到5G引领 中国力量加速崛起
◎本报记者 刘 艳
【亲历者说】
十年间,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实现从4G同步到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给全球5G标准烙上“中国印”。
谈及中国标准工作者十年如一日提升中国在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化工作中的技术贡献,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分外感慨:“对技术创新的追逐、对标准突破的执着,这一路的迎难而上和筚路蓝缕,事非经过不知难。”
5G标准制定跌宕起伏
黄宇红率领中国移动研究院标准化团队参与了全球4G/5G标准制定的全过程。她回忆说,5G标准在技术上有着更多样化的需求和挑战,这使得中国移动研究院5G标准工作组常年在技术先进性与实现复杂度、通用化方案与个性化需求、后向兼容性与前向兼容性、性能与成本等各个维度之间反复权衡、艰难抉择。
相比具体的技术方案抉择,技术路线之争为标准制定带来的挑战更为巨大。
黄宇红介绍,5G标准研究启动之初,业内在5G频率和组网方式上产生了分歧,以中国移动为首的运营商率先提出5G以中频路线为主,美日韩部分运营商更倾向高频路线;此外,如何组网也出现多个“选项”,种种分歧为5G标准制定带来了不少困难。
为更快弥合分歧、凝聚共识,国际标准组织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史无前例地以每月一会的频率加快了5G标准的制定进程。
信道编码是每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化的关键,前几代移动通信技术中一直没有中国方案。在5G第一版本的标准制定中,华为提出的Polar码和欧美公司主导的LDPC码成为两个最具实力的信道编码候选技术,同场竞技。相比LDPC编码历经40多年的学术研究和应用,Polar码初出茅庐,欧美公司对其的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黄宇红指导团队对这项技术进行独立客观评估,并结合形势提出多编码协同方案,通过多种渠道向其他国家的代表介绍Polar码的技术优势和建议的方案。在最后决策的3GPP标准化会议上,针对控制信道编码技术方案的讨论持续到了凌晨两点。最终会议通过了Polar码作为控制信道的编码机制这一决议。
全球5G标准制定中国力量不可或缺
5G时代,技术更加复杂,某些架构前所未有,想在5G标准中继续扩大中国贡献,挑战重重。黄宇红说:“国家相关部门有力组织,高效协同,在开放合作中,国内企业积极投入技术力量,在全球5G标准制定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5年,由中国移动牵头的“下一代系统架构设计”(NexGen)立项,标志着5G系统架构讨论在3GPP正式启动,这是中国公司首次牵头制定全球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架构,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移动提出服务化新架构(SBA)后,欧美公司认为该架构变革大,多数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经过半年的拉锯战,服务化新架构赢得了全球运营商的支持。2017年,服务化新架构作为5G核心网唯一基础架构,被确立为5G国际标准。
在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制定的舞台上,担任标准组织领导职务是对标准化工作的极大贡献。十年来,中国在各类国际标准组织担任的领导职务不断突破攀升,已成为推进全球通信标准发展的重要力量。来自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中兴通讯、大唐等运营商和企业的标准专家在3GPP多个工作组中担任了重要职位,为全球5G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随着5G标准制定工作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深,中国通信行业已经从2G、3G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边缘人”一跃成为5G标准制定的“领导者”之一。
黄宇红说:“我们很自豪,中国企业在5G标准制定中的技术贡献度超过50%,成为3GPP标准化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